近日,有消息称,中欧双方就光伏“反倾销”一案已经开始了第二轮价格谈判,未来一段时间双方谈判团队将就技术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欧盟方面的预计,谈判结果很可能在7月初产生,种种迹象表明通过磋商避免贸易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分产品议价
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希望寻求友善的解决方案”。
此前德古赫特一直持坚决制裁中国光伏产品的强硬态度。时代就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家喜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德古赫特采取的此番态度与其个人风格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前的欧盟贸易专员提倡自由经济,市场环境较为宽松。而德古赫特上台后事态急转直下,频繁设限外国企业。”
5月底,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作为行会代表赴欧进行谈判。对于中方提出的价格承诺方案,欧盟并未拿出诚意,直接予以回绝,第一轮价格承诺谈判“宣告破裂”。
据了解,中欧双方此番已在布鲁塞尔进行了机密级的技术层面的探讨,6月23日开始在北京继续第二轮价格承诺谈判。
在上周五举行的第27届中国—欧盟经贸混委会上,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被列入重点讨论话题。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中欧双方均有意愿和诚意,通过价格承诺谈判妥善解决光伏“反倾销”案,为此正在努力。双方技术团队的磋商和谈判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希望在接下来的磋商中,早日达成利益均衡、合理合规、双方均可接受的价格承诺协议。
“技术谈判会涉及较多细节问题,例如是否区分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的最低价格,对硅片、电池片等中间产品先出口第三国,进行加工后的组件再出口欧盟的情况如何界定都存在较大商榷空间。硅片、单晶硅制造企业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甚至可能因此获益。实际上,中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的种类很多。这就意味着,再进行价格谈判,要对不同的出口产品价格分别进行磋商,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争得更大的盈利空间。”时代就和律师事务所江家喜律师对《中国贸易报》记者表示。
不过,不少行业人士表示,价格谈判方案达成意味着中国光伏产品将被动提价,仍将扼制住大量光伏企业的喉咙,对具有议价能力的龙头企业或许是件好事。
产业待洗牌
据悉,欧委会6月5日公布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初裁决定,称从6月6日至8月5日对涉案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性反倾销税,如果在这两个月的“窗口期”内双方不能找到解决方案,之后该税率将升至47.6%。
虽然德古赫特表示“现在仍处在谈判的早期阶段,问题很难短期内解决”,但在最近一个月内,中欧双方各个层面已进行了密集磋商,以避免全面贸易战的爆发。
“最好的预期,是在两个月的期限内,双方能够达成价格协议,从而避免大规模损失。如果自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欧盟方面进口商和消费者势必将为高额的产品埋单。”江家喜说。
“目前形势来看,价格承诺方案通过的可能性较大。”国内光伏行业专家判断认为,最终很可能在价格和出口数量方面实现双重承诺。无论谈判结果如何,能确定的是中国光伏产品将“被涨价”,涨价幅度应超过目前11.8%的临时税率,低于47.6%的高额惩罚性税率。
这一结果,对于国内打价格牌的企业而言,是不利的。目前国内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电池、组件产品价格仅略高于成本,凭借略低于亚洲其他地区产品的价格求生。若价格承诺方案出炉,如此狭窄的生存空间恐怕也不复存在。对于电池产品转换效率高、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的龙头企业来说,份额则可能更向其集中。
对此,江家喜也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国内光伏产品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市场份额较小、生产水平不高的企业很可能在本轮冲击中被挤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