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欧盟、美国等对我国纺织服装消费品标准、壁垒设限呈现不断加严趋势。主要有:
一是重金属。3月,欧洲化学品管理局就限制可被儿童放入口中的物品或物品部件中的铅含量展开公众咨询,法案如获顺利通过,欧盟会将该限制条文加插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REACH法规)附件17中。考虑将皮革制品中的六价铬纳入到REACH 法规禁用物质清单,同时拟将铅监管升级到包括运动休闲用品、服装、鞋履、手袋钱包、配饰、室内装饰品等多类服装鞋包类消费品中。4月,欧盟各成员国对纺织服装中金属配件和辅件的镍含量开始采用全新标准(EN 1811:2011),该标准比旧标准严格近10倍。
二是生态纺织品标准。2013年3月新版“生态纺织品标准100”于4月1日正式实施。与上一版相比,新版标准要求更加严格。新认证每年都要年审,且在有害物质类别上增加了不少新的检测项目,涉及到了邻苯二甲酸酯、富马酸二甲酯等6个检测方面的调整。
三是有毒有害物质升级。近日,美国成衣及鞋类协会(AAFA)公布了其第十二版全球限制物质名单(Restricted Substances List)RSL,这份名单包括了各国政府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来进行限制的化学品和在产品中包含的其他物质,此版RSL有了众多更新,主要包括禁用芳香胺染料、重金属、分散染料、邻苯二甲酸酯单体等13类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和法规的更新范围,涉及全球主要消费品生产国和消费国。
四是通报增幅大。欧盟RAPEX最新公布对华发出通报289起,与去年同比下降21.25%,但对华纺织品服装类产品的通报80起,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占对全球纺织品服装类产品通报总数的57.97%,纺织品服装类在全部对华通报产品中所占比例达近6年来新高,达27.68%。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特别是对欧美国家出口原有较大优势,但前5月,全国服装出口611.9亿美元,增长16.4%;纺织品419.3亿美元,增长10.2%;我国对欧盟出口法检纺织品17.04万批、59.02亿美元,出口金额仅增长1.59%,福建(除厦门)施检出口美国服装1574批,9249.71万美元,同比增长98.99%、96.70%,出口欧盟服装12801批,5.45亿 美元,同比增长 34.21%、52.66%。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受到国内中西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竞争,采购商一再压低价格;另一方面,由于生产企业的成本持续上涨,企业拿货的成本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随着《劳动法》的规范,企业用人成本大幅增加,这些都让企业的利润大幅缩水。美、欧盟对纺织服装设限不断加严,将给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带来较大影响。一是企业成本压力雪上加霜。出口企业为实现无有害物质生产,加上增加重金属元素检测,成本就要大幅度提高,本来就微薄的利润再次被压缩。二是加大出口风险。欧盟通报不断加大,出口欧盟的风险会越来越大,相关监管部门无形加严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措施,也挫伤企业对产品出口的信心。
因此,一是生产、经营企业,学习、研究和了解世界各国最新技术法规要求,便于及时开展相应的改进工作,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控原料采购流程,从产品源头追溯 ,控制有害物质添加量,明确质量保证条款,加强产品自控,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输入国要求,避免因设限物质超标导致产品出口受阻。二是相关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美、欧盟新标准的变化,加强抽样检测和质量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做好质量控制,规避退货索赔风险。同时,及时将相关国外技术壁垒、设限情况通报企业,加强对企业引导、帮扶、应对,为产品出口保驾护航。(福州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