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靴产品是福州地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2012年福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出口鞋类产品5.1万批、9.6亿双、14.6亿美元。主要有运动鞋、沙滩拖鞋、皮鞋等,出口到美国、欧盟、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辖区共有出口企业200多家。福州是我国塑料拖鞋的主产区,辖区有160多家企业生产各类拖鞋,出口货值占辖区鞋类出口量三分之二。
制鞋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受到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为进一步服务外贸发展,福州检验检疫局通过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积极推动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了出口鞋类产品的高风险关键质量点的控制,对输往不同国家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物理机械性能、安全性能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确保了企业在市场结构转型过程中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提高了检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强对出口鞋类产品国外技术法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开展宣传培训,对辖区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培训,让企业了解出口产品质量控制点,提高企业的自控意识和能力。
三、最大限度降低出口产品抽批率,加快放行速度。
四、实施差异化管理,重点企业实施“一厂一策”,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出口制鞋产业转型情况:
1.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帮促企业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对规模较大、质量长期稳定、具备自主品牌的出口龙头企业实行品牌保护和便捷检验放行模式。加强了出口鞋靴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辖区生产企业涉及的鞋类品牌实施备案制度,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为自有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创建出口名牌和世界名牌。如福州德隆鞋业有限公司专注品牌产品生产,着力开发“太阳鸽”自主品牌,同时代工生产我省传统品牌“白鸽”牌,重点开拓非洲市场,产销对路,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非洲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2012年该公司出口4540万美元,1.1亿双,出口金额比增21%。并且产品出口单价提升了10%,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产品结构升级。一是提升产品档次,部分企业产品由低档次的拖鞋逐步向加工工艺相对复杂的时装拖鞋转型;二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附加值。如福州康大鞋帽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实验室和开发中心,自主研发了仿橡胶底的EVA沙滩拖鞋新工艺。提高了产品防滑性能,丰富了款式的多样化,受到客户的认可和市场的欢迎,单件产品利润提高了15%;三是调整产品型体结构,在产品设计环节减少针车等用工量大的鞋面设计,采用鞋面一次成型,简约大方,时尚潮流,并且降低了用工成本;四是产品市场定位准确,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分析,中档产品受经济环境影响最大,由此确立了走两端的产品定位,一方面开发高端产品,另一方面不放弃低端大卖场,使产品销量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最小化。
3.产业链结构延伸。从过去的接单代工,逐步向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两端延伸。如福建新翔龙鞋业有限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企业建立了设计开发中心,将产业链延伸至产品的开发环节,帮助客户开发、打样,推荐自主研发的新造型、新款式,争取客户优先下单;同时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团队,加强客户公关,向客户介绍、推销企业,效果良好。该公司2012年出口值3450万美元,比增57%。
4、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福州祥盛鞋业有限公司利用技术与设备优势,在塔吉克斯坦兴办合资企业。福州闽一鞋业有限公司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投资设厂。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积累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提高了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问题和困难:
一是市场结构的调整不够充分。福州辖区鞋类企业长期以欧美客户为主,但随着欧美订单增长缓慢,很多企业想开发中东、非洲等国际市场,但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订单不够稳定,价格竞争激烈。
二是“走出去”步伐仍迟缓,难以形成境外产业集群。主要原因是对国外政策法规及其稳定性不了解,对国外的市场环境、风土人情不够熟悉,风险保障和管控能力不足,同时也反映了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所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
另外,缺乏资金,场地,员工队伍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福州检鞋靴产品是福州地区大宗出口商品之一。2012年福州检验检疫局共检验出口鞋类产品5.1万批、9.6亿双、14.6亿美元。主要有运动鞋、沙滩拖鞋、皮鞋等,出口到美国、欧盟、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辖区共有出口企业200多家。福州是我国塑料拖鞋的主产区,辖区有160多家企业生产各类拖鞋,出口货值占辖区鞋类出口量三分之二。
制鞋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受到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生产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为进一步服务外贸发展,福州检验检疫局通过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积极推动传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一、强化了出口鞋类产品的高风险关键质量点的控制,对输往不同国家的产品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应的物理机械性能、安全性能以及有毒有害物质检验,确保了企业在市场结构转型过程中产品成本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提高了检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强对出口鞋类产品国外技术法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开展宣传培训,对辖区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宣传培训,让企业了解出口产品质量控制点,提高企业的自控意识和能力。
三、最大限度降低出口产品抽批率,加快放行速度。
四、实施差异化管理,重点企业实施“一厂一策”,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出口制鞋产业转型情况:
1.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帮促企业推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对规模较大、质量长期稳定、具备自主品牌的出口龙头企业实行品牌保护和便捷检验放行模式。加强了出口鞋靴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辖区生产企业涉及的鞋类品牌实施备案制度,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为自有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企业创建出口名牌和世界名牌。如福州德隆鞋业有限公司专注品牌产品生产,着力开发“太阳鸽”自主品牌,同时代工生产我省传统品牌“白鸽”牌,重点开拓非洲市场,产销对路,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非洲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2012年该公司出口4540万美元,1.1亿双,出口金额比增21%。并且产品出口单价提升了10%,企业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产品结构升级。一是提升产品档次,部分企业产品由低档次的拖鞋逐步向加工工艺相对复杂的时装拖鞋转型;二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升附加值。如福州康大鞋帽有限公司建立了企业实验室和开发中心,自主研发了仿橡胶底的EVA沙滩拖鞋新工艺。提高了产品防滑性能,丰富了款式的多样化,受到客户的认可和市场的欢迎,单件产品利润提高了15%;三是调整产品型体结构,在产品设计环节减少针车等用工量大的鞋面设计,采用鞋面一次成型,简约大方,时尚潮流,并且降低了用工成本;四是产品市场定位准确,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进行分析,中档产品受经济环境影响最大,由此确立了走两端的产品定位,一方面开发高端产品,另一方面不放弃低端大卖场,使产品销量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最小化。
3.产业链结构延伸。从过去的接单代工,逐步向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两端延伸。如福建新翔龙鞋业有限公司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企业建立了设计开发中心,将产业链延伸至产品的开发环节,帮助客户开发、打样,推荐自主研发的新造型、新款式,争取客户优先下单;同时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团队,加强客户公关,向客户介绍、推销企业,效果良好。该公司2012年出口值3450万美元,比增57%。
4、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福州祥盛鞋业有限公司利用技术与设备优势,在塔吉克斯坦兴办合资企业。福州闽一鞋业有限公司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投资设厂。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积累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提高了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问题和困难:
一是市场结构的调整不够充分。福州辖区鞋类企业长期以欧美客户为主,但随着欧美订单增长缓慢,很多企业想开发中东、非洲等国际市场,但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订单不够稳定,价格竞争激烈。
二是“走出去”步伐仍迟缓,难以形成境外产业集群。主要原因是对国外政策法规及其稳定性不了解,对国外的市场环境、风土人情不够熟悉,风险保障和管控能力不足,同时也反映了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所提供的服务还不到位。
另外,缺乏资金,场地,员工队伍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福州验检疫局 于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