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缩写为ECFA)正式开始实施,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要求双方在10年内免除90%的商品服务关税,并相互开放市场。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闽台两岸要好好把握ECFA签署这一历史契机,为闽台汽车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开启新的篇章,为两岸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创建难得的合作平台。
一、闽台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福建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福建汽车产业已逐步形成了闽中以生产乘用车、商务车为主、闽南以生产大中型客车为主、闽西北的农用车及重型车辆的产品分布格局。据相关统计,全省现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8家,低速载货汽车生产企业6家,专用车生产企业21家,总成零部件企业400多家。
但是,由于福建汽车产业起步晚,汽车产业发展在技术总量、产业规模等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技术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仍陷入技术受制约、营销受制约及品牌发展受制约的尴尬境地;其次,汽车零部件技术的外向依赖性高,自主研发能力有限,这无疑影响着整车的竞争优势;再者,在开拓市场方面呈现出国内与国际市场不均衡发展的状况,总体外贸发展态势不佳,国际市场的融入度不够。
(二)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台湾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装配技术导入期、生产技术导入期、生产技术吸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汽车产业从最初起步以组装生产,向外采购为主,逐步向CKD组装、创建自主品牌方向发展,创立了裕隆、福特六和等许多台湾本土汽车品牌生产企业。
但是,受台湾岛域条件等影响,其本地整车市场空间十分狭小,本地销量最高也仅能逼近60万辆,无法与大陆市场接近2000万辆的产销规模相比。因而向外拓展成为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台湾汽车整车技术与零部件技术发展不均衡。汽车零部件的品质及研发实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GPS导航、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等电子系统均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业。而整车技术受外来合资因素的制约,始终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水平。再者,台湾整车关键技术对外依赖性严重,自主开发能力有限,自有品牌发展势头不猛。
二、ECFA背景下闽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不同国家同一产业在国际竞争领域中所显现出的比较优势或竞争能力。而闽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出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区域的限定,将比较优势的承载范畴限定在福建与中国台湾这个特定区域;二是它代表的是融合后的闽台两岸汽车产品或汽车企业总体竞争力在国际竞争领域中的优势体现。
(一)优势分析
地缘优势。双方的地域位置为闽台合作提供了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另者,福建与台湾在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文化同源、民俗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的联系,这也为闽台两岸在汽车产业合作方面奠定厚实的文化背景。
产业合作基础优势。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福建戴姆勒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福建的相继落户,吸引了一大批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福建投资设厂,百余家配套厂及零部件企业在福建青口应运而生,初步形成了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可见,闽台两岸汽车产业在整车及零部件开发方面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合作根基。
ECFA签署为闽台汽车产业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平台。ECFA的签署有利于双方更好地把握彼此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实现产业链的完美对接,将相互之间的竞争优势融合并提升至国际竞争力层面,为闽台两岸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空间。
(二)弱势分析
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高是闽台双方共同的弱项。双方虽然在自主研发创新方面的发展程度不一,但均源于外资技术的引入,自有技术的支撑度不高,闽台汽车产业在车型、技术及品牌等的自主创新方面都处在初级阶段。
闽台双方实力的差异,导致合作存在较长的磨合阶段。通过上述对闽台汽车产业现状的剖析,我们发现双方在汽车企业规模、种类等方面参差不齐,这对双方在技术协作机制的创建与优化、汽车文化领域的吸收与融合等方面造成阻碍因素。
三、ECFA签署对两岸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ECFA签署所带来的两岸汽车及零组件关税的降低为台湾汽车零组件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契机,释放其产能,目标需求市场得以扩大,有利于吸引国际及大陆的整车或零组件厂商到台湾投资。
第二,使得台湾汽车企业将投资的眼球更加集中于大陆市场,吸引全球的汽车企业来中国投资,促进两岸汽车产业的相互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业规模;
第三,ECFA的签署必将带动相关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与壮大,实现两岸汽车人才资源的共享与双赢;
第四,ECFA的签署有利于促进两岸汽车产业的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对两岸汽车产业跻身国际先进行业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两岸汽车产业合作面临的风险
第一,政治因素风险。两岸的政治对话始终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是两岸乃至全球都关注的问题,因此,两岸关系中所蕴含着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必将给两岸的各项产业合作带来一定风险性。
第二,市场竞争风险。西方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正以车型研发、设计等方面之快速度,全球营销方式之新渠道不断吸引着全球视野,抢占着国际汽车市场份额,这必将对闽台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第三,技术竞争风险。全球的汽车技术创新的速度及力度都在逐渐加大,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环保节能性等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车型的要求日益提高,技术更新换代的时效给汽车产业的竞争增加了关键的筹码。
五、ECFA背景下构筑闽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一)培育软环境战略。
导入汽车文化融合战略。汽车文化贯穿于汽车的整个生命,受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市场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福建与台湾的汽车产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必然衍生出各自独特的汽车文化。在闽台汽车产业的合作过程中,汽车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不可避免。因此,汽车文化的融合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要缩短磨合期,建立共有价值观,才能为闽台汽车产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实施汽车人才工程战略。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命脉,汽车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实施汽车人才工程战略需要完善的配套体系。一方面通过引进外来优秀人才到此创业的方式积聚人才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汽车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为汽车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提供实践与培训基地,建立汽车人才工程的良性发展机制,打造出不仅可以吸引人才又可以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切实增强闽台汽车产业发展的软实力。
(二)创建硬指标平台
产业整合平台。在ECFA背景下,闽台汽车产业应对双方的汽车发展资源进行合理评估,找准区域发展的定位,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双方的优势力量,通过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环境创新等方式,挖掘并培育闽台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具有闽台特色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
技术对接平台。技术的推陈出新一直都是全球汽车产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秘密武器,闽台汽车产业可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这一国家级优势平台的创建,加之ECFA的初期成果并努力把握后ECFA时期的机遇,建立并完善双方汽车技术合作机制,真正形成双方的技术研发合力,摆脱技术外向依赖性的现状,赋予自主品牌以持久的生命力与内涵,最终形成推动闽台两岸汽车产业共同发展的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