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福州口岸共检验进口食品接触类产品14批,货值8.67万美元,分别比增长40%与182%(可否添加全省数据),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这类产品一般批量不大,但造型新颖,单价较高,市场销售前景看好。产品包含塑料、玻璃、金属、陶瓷等多种材质,制造国包括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检验检疫部门在加严检验把关的同时,及时收集、分析风险预警信息,发现这类产品存在如下问题:
1.部分入境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7月份在对一批来自澳大利亚制造,共240个、货值1.33万人民币的KEEPCUP牌咖啡杯实施检验的过程中,检出该批进口产品脱色试验项目呈阳性,不符合我国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该缺陷会导致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迁移至食物,影响人体健康。
2.我国现行的相关标准不能满足入境产品检验检测的需求。由于目前大部分食品接触产品标准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随着科技发展,产品材质种类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一些新兴复合性材料无法找到对应的标准,这对进口检验检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3.进口商对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了解甚少。一些进口商认为这只是日常家居用品,是易耗品,在签订进口合同时没有影响提出明确的质量条款,因此有可能导致将国外有毒有害产品引进国内,影响我国消费品市场环境。
4.消费者盲从国外洋品牌,不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随着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与便捷化,一些消费者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购买进口日常消费品,只关注品牌和造型,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却一无所知,在使用过程中埋下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
当前,涉及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不断修订出台相关法规标准,加严对该类产品过程检验的控制与终端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口岸的检验把关执法力度。相关口岸部门要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强化对入境与食品接触产品的检验监管,一旦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坚决给予销毁或退运处置;
二是加大对该类产品质量安全的宣贯力度。要求进口商和经销商提高责任意识,对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是不断完善标准法规体系,提高进口产品准入门槛。尽快对现有的食品接触类产品标准进行修订与更新,提高进口产品的准入门槛,有效保护我国食品接触类产品的市场环境。(福州检验检疫局)